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十四)
或生于福而弗識其福,乃處福忘逆之故也,身強以弗察其康,病者之流皆知康安之樂也。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十四)
或生于福而弗識其福,乃處福忘逆之故也,身強以弗察其康,病者之流皆知康安之樂也。
光「三思而行,再思可矣」是不夠的,在三思之後,還要具體去實踐以觀察真實效果……
天下的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,並由此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和合整體,優劣好壞都匯聚於此,也就是說,每個人都有其缺點和優點,人人都各具所長、各具所短……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十一) 欲速則不達, […]
如果不能把所學的知識付諸於社會的實踐,這種人都是不能被稱為人才的……
暫時的後退是為了蓄積力量,瞅準時機,以便能更快,更好地前行……
凡是具有雄才大略、才華橫溢而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,必須既具有充實的內心世界,深厚的道德修養,又必須具有淵博的學識……
一個人處於幸福之中,事事稱心如意的時侯,不應該忘記考慮遇到困難時的處境……
我們在世間上所做的一切事業,就正如修建高樓一樣,首先要打好基礎,掌握真才實學,具備真實本領,蓄積能量,最後才能進入實踐……
在學習的道路上,所獲得的知識的多與少、深或淺、正與誤,都是和老師的教育密切相關的,都是由於老師所指導的作用而形成的……
要談社會能力二字,統攝社會,這就是一種錯誤的說法,切不可輕易地稱自己於社會有能力……
只有有緣有故,才有愛與恨。無緣無故,其念無存,自然也就沒有愛與恨了……
所有是非之本體都是不可執著的,它只能給人們帶來壞處,只會給人們帶來不幸和災難……
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,認識到自己的錯誤、缺點,以慚愧心去求得知識,那麼,自己的格調自然就進入道德規範……